反覆嘗試後摸索出來的「極小生態」。一探「waterscape」作品背後蘊藏的想法。訪談對象:三澤遙(日本設計中心,三澤設計研究室室長)

反覆嘗試後摸索出來的「極小生態」。一探「waterscape」作品背後蘊藏的想法。訪談對象:三澤遙(日本設計中心,三澤設計研究室室長)


「設計師」能夠做出令人驚豔、傾心的作品,這樣的職業是否曾讓你憧憬?

設計的領域裡,總是走在時代尖端、引領潮流的日本設計中心(Nippon Design Center,Inc.),曾經為了1964年的東京奧運,協助製作海報、LOGO(徽標)等一連串的設計,可以說是同時兼具歷史與成就的組織。/M編輯部這次採訪的便是附屬於日本設計中心的三澤設計研究室室長,三澤遙。在如此淵源深厚的組織裡,三澤以30歲前半的青年之姿開設了設計研究室,足可謂當今活躍的設計師。

我們的訪談是關於三澤在2016年於台灣舉辦的個展「waterscape水中風景」,試圖了解其設計成果中所交織出來的感性與理性 。

三澤遙(Misawa Haruka)簡介
武藏野美術大學工藝工業設計學系畢業。曾任職於設計工作室nendo,09年進入日本設計中心原設計研究所 。14年7月起,改以三澤設計研究室展開工作。主要的設計作品如:KITTE丸之內的VI與Entrance Sign(視覺識別與入口標誌)、TAKEO PAPER SHOW 2014「SUBTLE」參展作品「紙之花/紙的飛行物」、上野動物園「UENO PLANET」文宣品等。

在台舉辦的展覽,以及「waterscape」的設計意趣

waterscape_15_80
ー之前您在台灣舉辦的個展「waterscape水中風景」,聽聞有許多人次的造訪。今日是否能先就這個展覽跟我們談談?

三澤:謝謝。這回的個展,因為是台灣新成立的藝文空間的開幕展,除了無法預測會有多少客人到場之外,事實上是在非常多不確定因素的環繞之下展開的。幸虧最終,展覽的觀眾以20−30多歲的年輕人為主,總共有4000多人次造訪,真的非常高興。

 

ー在台灣舉辦展覽,相較於在日本舉辦展覽,是否感受到差異?

三澤:在展覽的宣傳層面,台灣非常積極地使用SNS平台,這是我覺得與日本最大的差異。藝文空間的經營者會替每個不同的展覽開設不同的Facebook或Instagram帳號,從準備的過程到活動當天的狀況,頻繁地更新訊息,使得最終能達成那麼高的來客數量。另外,來參觀的客人也非常熱衷於學習,對於吸收知識的熱忱非常驚人呢。

 

―(台灣與日本)在增加粉絲數量的熱切上有所不同,觀眾的態度上也有所不同,相較之下非常有趣。這次個展的作品是曾經參展過2015年Design Gallery1953企劃展的「waterscape」系列,是否能告訴我們您在作品的魚缸裡面裝置特殊結構的設計意旨為何?

三澤:在20公分立方的魚缸裡,沈入一些透過3D列印、脫模、吹玻璃等方式製作的物件,希望它們看其來既隨意又乾淨,但又不失一種巧妙佈局的感覺。我追求的是,壓克力、尼龍這些非屬于自然界的異材質也能夠與生物相融合,更進一步,推翻對於「水中世界」一般既有的概念,使得觀眾在觀賞時產生些許奇異的感受。為此,水中沈入的素材當然不會對生物有害之外,為了確認生物們能夠享受我所設計的環境,我不斷反覆實驗。

ー請您介紹一下本次展覽的作品。

Photo by Masayuki HAYASHI

Photo by Masayuki HAYASHI

三澤:這件作品反映出浮力與重力的關聯性,魚缸當中置入了漂浮的玻璃球。球體的位置是用拴線調整的,底下鋪滿沙子因此或許無法看見,實際上拴線的末端接在吸盤上,固定在魚缸的底部。

魚兒靠著吃水草維繫生命,而植物也能夠穩定地成長,因為空氣滯留在水中,產生了溫室效應,使得內部溫度高於外部空氣。魚缸中具備的元素,成為魚和植物都能穩定生長的環境。

製作這個作品時,我給予自己的課題是,將魚缸內的生態條件以極小值呈現的同時,創造生物的舒適環境。原本很複雜的事物,不斷反覆運用減法,達到極端簡潔的樣貌,可以說是我自己設計上的特色。

Photo by Masayuki HAYASHI

Photo by Masayuki HAYASHI

三澤:這個魚缸裡的白色結構,使用的材質是尼龍樹脂。參考的結構叫做沃羅諾伊圖,把水和洗潔劑倒入容器中搖晃,生成的泡泡或薄膜的結構便是以相同的規則性產生的。我試圖將自然生成的幾何設計運用到創作上,成為魚兒自然的、日常的生活空間。具體來說,網眼密度的設計上有疏密之分,重現小魚逃入石頭縫隙般的自然環境。

這個結構必須在具有浮力的水中才能夠維持形狀,若在空氣中便會因為重力而折斷。如此纖細的東西,就算真的受到重力而折損,我並不認為作品因此而不完整。在空氣中壞損的物件,卻能夠在水中成型,我認為這也可以是展現作品的一種方式。

Photo by Masayuki HAYASHI

Photo by Masayuki HAYASHI

三澤:這件作品有著不可思議的形狀,水中的樹狀型結構成了蝦子小憩的地方。
我在學生時期曾經養過蝦子,這個經驗讓我知道蝦子在固定的間隔會浮上水面換氣,再潛下去水中,這個動作叫做「aeration(換氣)」。我認為製作這樣的結構,可以成為蝦子在往來的途中休憩的樹枝。

Photo by Masayuki HAYASHI

Photo by Masayuki HAYASHI

三澤:我在創作時想像上面的作品為「從地面長出來的樹的結構」,相對地,另一個為「往地面下長根的結構」。如同風信子或浮萍,在水中以放射狀長根的植物會為魚兒們拉上分隔線。在魚缸中重現了自然界裡,魚兒慣常地區分領域的習性。

 

藝術與設計的界線

waterscape_20_8
―謝謝。透過設計打造魚兒居住的新環境,這想法非常地新鮮。是否能告訴我們,究竟什麼樣的理由使得您這次選擇魚缸作為創作的媒材?

三澤:從小學時期開始我就一直喜歡魚,從小就養幼魚或青鱂魚。這次在製作waterscape時,我諮詢了3D列印輸出的公司DMM與JMC,我們將3D列印的結構體沈入水中,觀察魚兒的反應,反覆試做與實驗。當時我感受到的趣味至今仍在。

 

― 剛才您提到「周密地安排設計細節,使其看其來像是自然生成的」,這個想法可以說是來自於您自身觀察的經驗吧。

三澤:雖然我也希望作品令人嘖嘖稱奇,但魚缸是生物居住的環境,所以希望它呈現自然的樣貌。我從兒時的經驗得知魚這種生物對於居住環境是非常敏感的,我在製作時便有此覺悟。

 

―幾乎所有的魚缸都是20公分立方,將魚缸大小訂在這個尺寸是否有什麼意涵?

三澤:這是我自己訂的限制。我不是藝術家而是設計師,有所限制有助於我的思考。在此限制中所能夠呈現的東西,我在沒有逞能的情況下完成了。而為了不要讓作品停在藝術的層次,我附加了關於「為什麼我製作這樣的東西」、「這是什麼樣的構造」等說明。

 

― 藝術與設計的不同為何?

三澤:設計與藝術的不同,在於是否能說明作品這一點上。也不能說藝術作品無法說明創作意涵,或許可以說藝術作品並不要求說明。另一方面,日文的デザイン(design)也寫做漢字的「設計」,給人的印象是弄清楚目的之後冷靜地、有韌性地達成目標。我認為設計便是透過不斷反覆地嘗試來思考作品能不能成立。

 

― 之後是否有想要挑戰的事情?

三澤:今後希望能夠一年舉辦一次展覽,藉此作為發想新提案的機會。希望未來能繼續傳達「如果透過設計可以實現~」「如果有~的案子」等想法,而首次的嘗試便是魚缸。

 

ー提案的靈感都是怎麼得來的呢?

三澤:靈感通常是透過觀察自己身邊的事物醞釀得來的。我常常將日常所思所感做成作品。醞釀越久的想法,越希望能夠帶給別人驚訝、感動。當然偶爾也會有一瞬間汲取來的靈感,但是我會不斷反問自己是否真的有趣。從中,我會挑選自己有熱情、無論如何都想要實現的點子,在展覽中呈現出來。

 

■編輯後記
關於設計的樂趣,三澤說:「設計上會有超乎想像的事情,或是失敗的事情發生,朝向終點不斷地自己設問和解題,這對我來說既開心又有趣。」將兒時喜愛的魚缸作為主題,運用3D列印等各項技術作為創作的手段,不斷反覆嘗試製作,最終完成了簡約、精緻的作品。三澤身為設計師,不斷醞釀著想法,就讓我們拭目以待未來會有什麼樣的作品出現吧!

 

三澤設計研究室:http://misawa.ndc.co.jp/
Waterscape 水中風景 facebook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2016waterscape/
Instagram: 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misawadesigninstitute/

コメントを残す

メールアドレスが公開されることはありません。 * が付いている欄は必須項目です